<pre id="i0qni"><strong id="i0qni"></strong></pre>
  1. <acronym id="i0qni"><label id="i0qni"><listing id="i0qni"></listing></label></acronym>

    1. 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讀者傳媒

      股票代碼:603999

      讀點好書 |《寫給青少年的敦煌故事——守望敦煌》

      2022-08-16 17:03

      13305719082186857.jpeg



      13305719082044239.jpeg寫給青少年的敦煌故事

      守望

      敦煌

      趙聲良  

      出版:甘肅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423-5333-7

      定價:58.00元




      圖片

      引 言

       

      敦煌是一個古老的城市。

       

      13305719082544900.png

       

      敦煌以宏偉而精美的敦煌石窟藝術而著稱。

       

      敦煌以蜚聲海內外的顯學——敦煌學而著稱。

       

      20世紀40年代以來,一代又一代學者、藝術家到敦煌朝圣。為保護和研究敦煌石窟,很多學者投入了畢生的精力,有的雖然沒有長期守護在敦煌,卻不斷地關注敦煌、宣傳敦煌、支持敦煌學事業。由于各界人士持續不斷的關心和支持,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與弘揚的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20世紀30年代末,北京等地的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紛紛遷向西南西北,使得中國文化中心西移,不少學者和藝術家開始關注西部的文化遺跡,促成了中國文化界對西部文物的探索與研究。敦煌藝術便在這樣的背景下被人們重新認識,并愈來愈強烈地對中國學術文化產生影響。

       

      13305719082518970.png莫高窟前的大牌坊

      1938年,畫家李丁隴來到敦煌石窟臨摹壁畫,他是20世紀第一個到敦煌臨摹壁畫的畫家。1941年,張大千也帶領弟子們來到敦煌,并在敦煌停留了兩年多時間,有計劃地臨摹了敦煌石窟不同風格的壁畫,在四川等地舉辦展覽,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一時期,王子云、關山月、趙望云等畫家也先后到敦煌臨摹壁畫,敦煌壁畫一時成了美術界的熱門話題,敦煌也成了20世紀中國畫家心中的圣地。

       

      在畫家們探索敦煌藝術的同時,還有不少學者如向達、閻文儒等從歷史、考古學等方面對敦煌石窟展開了艱苦卓絕的調查研究工作,旨在發掘那些被歷史遺忘的傳統文化。在多方面調查的基礎上,國民政府決定成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對敦煌石窟進行長期保護和研究。1944年1月1日,敦煌藝術研究所正式成立,常書鴻被任命為第一任所長。從此,敦煌石窟結束了無人管理的狀態。

       

      13305719084023947.png

      常書鴻(19041994

       

      敦煌藝術研究所創辦之初,常書鴻先生率領職工白手起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莫高窟進行了有效的保護和管理,并積極地調查洞窟內容,臨摹壁畫,在短期內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墒?,莫高窟畢竟處在沙漠之中,生活和工作條件極端艱苦。一年以后,大部分工作人員先后回到內地,但常書鴻依然堅持要把保護和研究敦煌石窟的事業繼續下去。工作人員沒有了,他再次到四川招聘人才。1946年至1947年,受到常書鴻先生的感召,段文杰、孫儒僴、歐陽琳、史葦湘等陸續來到敦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后來一輩子都獻身敦煌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敦煌藝術研究所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常書鴻先生繼續擔任所長。

       

      13305719082195834.png常書鴻在洞窟內臨摹壁畫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不斷有歷史、考古、美術等專業的人員奔赴敦煌,繼續著敦煌石窟的保護和研究事業。20世紀60年代初,由于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莫高窟進行了大規模的保護加固工程,同時開展了窟前遺址的考古清理工作。敦煌石窟考古研究也已起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建為敦煌研究院,段文杰先生任院長,研究條件不斷改善,研究人員也陸續增加,還創辦了敦煌學研究的專業期刊《敦煌研究》,并主辦了多次國際學術討論會,不斷與國內外學術機構進行交流與合作,敦煌研究院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代。1987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敦煌研究院開始以世界遺產的標準對敦煌石窟進行保護和研究工作,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敦煌研究院采用最新科技手段進行保護和管理,使敦煌石窟的保護與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13305719083958123.png雪朝寒雀(油畫 1949年常書鴻繪)

       

      自1944年開始,經過幾代人薪火相傳,敦煌研究事業發展了起來,敦煌藝術這顆象征中國傳統文化的明珠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在這華麗光芒的后面,是眾多工作者長期的默默奉獻,從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到今天仍然堅守在莫高窟的老中青幾代工作人員,他們大多是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敦煌事業。

       

      全面講述他們的故事是這本小書難以勝任的,本書記錄的只是作者在莫高窟幾十年工作中親身經歷或者聽老一輩講述得知的故事,還有查閱相關資料所得的一些生活點滴記錄以及自己的感受。把這些故事分享給讀者,希望人們能了解,在敦煌石窟美麗光彩的背后,包含著廣大學者和普通人物的諸多奉獻。

       

      第一部分“前輩的足跡”,記錄了開創敦煌學事業并執著地堅守敦煌的前輩專家的事跡。

       

      13305719082562853.png吉美博物館

       

      常書鴻先生是敦煌研究院的開創者,他曾在法國生活了9年,在油畫創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在法國有著優裕的生活,但是,他毅然回到祖國,并在戈壁沙漠中創辦了敦煌藝術研究所。其間,由于生活環境荒涼、工作條件艱苦,妻子離他而去,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并以頑強的毅力,堅守敦煌。如果沒有常書鴻先生的努力,沒有他的堅持,今天敦煌研究院的發展是不可想象的。

       

      13305719082505008.png1943年在重慶國立藝專讀書的段文杰
      13305719082750352.png段文杰在莫高窟第285窟臨摹壁畫(1952年)

       

      段文杰先生對敦煌壁畫有著獨特的領悟,又為人豁達、開朗。他到敦煌之后,就成為研究所的一個核心。通過長期實踐,以段文杰先生為首的畫家在敦煌壁畫臨摹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并總結出一些重要經驗。同時,憑著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他對藝術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們今天對敦煌藝術的總體把握與認識,大多源于段文杰等先生的研究成果。在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期間,他號召大家振奮精神,積極開展研究工作,把敦煌學研究搞上去,使敦煌研究院的學術研究得到快速發展,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果。

       

      13305719083159258.png

      樊錦詩帶領考古研究人員調查洞窟
      13305719083050550.png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外景

      作為第三代,樊錦詩是20世紀60年代初期到敦煌的,她和同仁把考古學應用到敦煌石窟的研究中來。20世紀90年代,當她繼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時,她清楚地看到了敦煌石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從世界的眼光來看敦煌,把敦煌研究院建成世界一流的遺址博物館成了她的奮斗目標。經過長期的努力,敦煌研究院在文化遺產管理與科技保護等方面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在敦煌學研究以及人才培養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敦煌研究院幾代領導人所處的時代不同,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都有一種對敦煌石窟無比熱愛、對敦煌學事業百折不回的執著精神。正是這一種精神,不斷地凝聚著一大批學術人才,共同促成了敦煌學事業的發展。在樊錦詩取得一系列榮譽的背后,我們不能忘記一位堅定地支持著她的事業和家庭的人——彭金章先生。他的寬廣胸懷,他的樂觀精神,他的平易近人……不僅僅支撐著一個家庭的幸福,也廣泛影響了周圍的人們。他在敦煌北區石窟考古調查上取得了輝煌的成果,這些成果已成為敦煌學研究的重要財富。

       

      13305719082494038.png史葦湘和歐陽琳老師在復寫畫稿(1955年)
      13305719083791570.png得醫圖(史葦湘臨?。?/span>

      在莫高窟還有一群長期默默無聞,卻熱戀著敦煌,并為之奮斗終生的人。史葦湘和歐陽琳夫婦都是在20世紀40年代就到敦煌工作的,他們孜孜不倦地臨摹了大量壁畫,通過壁畫臨摹,加深了對古代藝術的認識。史葦湘先生注重從歷史文化背景來分析敦煌藝術,把握不同時期藝術風格的變化。他們的研究成果和臨摹的繪畫,都是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13305719082536923.png李其瓊(中)和丈夫孫儒僴(左)、女兒孫毅華(右)在莫高窟前的中寺
      13305719083055538.png李其瓊老師在窟內工作(2000年)

      孫儒僴和李其瓊同樣是一對獻身于敦煌學的伉儷。孫先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就到了莫高窟,由于他是學建筑的,有關敦煌石窟的保護工程大多由他來設計。數十年來,他為敦煌石窟的保護做出了重大貢獻。李其瓊于1952年來到敦煌,她把主要精力投入敦煌壁畫的臨摹工作。她本是學油畫的,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探索后,就對敦煌壁畫有了自己的領悟,并不斷鉆研古代壁畫的技法,在臨摹方面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13305719083484390.png賀世哲與施萍婷先生在蘭州家中(2000年)
      13305719083071493.png施萍婷老師(中)在新疆考察石窟(1994年)

      賀世哲和施萍婷夫婦是從事石窟內容考釋和歷史文獻研究的專家。他們到敦煌的時間晚于上述幾位先生,但同樣是一輩子在敦煌勤勤懇懇地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別人不愿吃的苦他們吃了,別人嫌辛苦的事他們做了。在日積月累的學術研究中,他們不僅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而且以他們看似平凡的人生展示了一個學者的學問與人品。

       

      13305719084044891.png莫高窟前中寺的舊房子(作者曾生活過的宿舍)

       

      本書第二部分“感悟敦煌”主要記錄的是作者自己經歷并深受感動的事情。20世紀80年代,作者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生,帶著幾多向往,奔向了敦煌。在敦煌學界,學者更是振奮精神,決心努力把敦煌學搞上去,不能落后于國外。筆者作為一名研究人員,經歷了這30多年的學術巨變:中國敦煌學由弱到強,許多學科領域從無到有,研究人員不斷壯大,一些領域逐步領先于世界。筆者直接參與了《敦煌研究》期刊的編輯工作,以及一些敦煌學著作的編輯出版。在自己的研究與思考過程中,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敦煌藝術的宏大與深厚,同時也逐漸了解和理解了眾多學者是如何受到敦煌的召喚并為之奮斗的。

       

      13305719083479402.png敦煌壁畫山水圖(粉筆畫 2005年趙聲良繪)

       

      敦煌石窟是人類的文化遺產,敦煌學也是國際性的研究領域。因此,關注敦煌的不僅僅是身在敦煌的人們,國內國外學術界有識之士都認識到這個問題,并有相當多的學者在為敦煌莫高窟的保護與研究、為敦煌學的發展付出自己的努力。

       

      本書第三部分“敦煌之緣”記錄的就是與敦煌結緣的人們。他們有的是國內外著名學者、藝術家,有的只是普通的人。但他們都為敦煌所吸引,以自己的方式幫助和支持敦煌學的發展。曾長期擔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的季羨林先生是著名的國學大師,也是敦煌學專家。季羨林先生對中國文化與敦煌學的很多精辟的論斷,對中國敦煌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他提出的“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的觀點就體現了開闊的胸襟和對學術發展的高瞻遠矚。中山大學的姜伯勤先生在敦煌歷史文獻、宗教與藝術、粟特文化等研究領域都有著卓越的建樹。作為一個著名的學者,他為人謙和,對年輕學者充滿關懷。柴劍虹先生是國學大師啟功先生的弟子,研究生畢業后在中華書局工作,同時從事敦煌文學研究,并長期擔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的秘書長和副會長。他對敦煌石窟的保護和研究事業給予了充分的關注。趙和平先生是敦煌歷史學研究專家,執教于北京理工大學。姜伯勤、柴劍虹與趙和平先生都曾多次到敦煌考察、講學,與敦煌研究院的學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并為敦煌學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文物出版社的資深編輯黃文昆先生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編輯出版《中國石窟》系列叢書,就跟敦煌石窟結下了不解之緣?!吨袊摺穮矔侵袊c日本合作出版的大規模學術叢書,其中的《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共五卷。為了出好這套叢書,黃先生多次奔赴敦煌,與敦煌的研究者共同生活和工作,商量寫作與編輯的問題,成了敦煌研究院的老朋友。21世紀初,敦煌研究院要編纂石窟考古的重要成果《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第268、272、275窟考古報告》時,本來已經退休的黃文昆先生又多次來到敦煌,與敦煌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協作,參與編寫工作,最終完成了這一巨著的出版。

       

      微信圖片_20220823171654.png平山郁夫先生與段文杰院長在莫高窟前

       

      外國友人中,日本畫家平山郁夫對敦煌學事業做出的貢獻是十分顯著的。作為一個畫家,平山先生看到了敦煌莫高窟在藝術上的重要價值,并努力從中學習,從而獲得了對中國古代藝術的深刻認識。在無數次考察敦煌期間,他看到了敦煌研究院的學者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從事保護和研究工作,心中深受感動,因而決定為敦煌做一點工作。他通過舉辦畫展,出售作品,把所獲資金捐贈給敦煌研究院。經段文杰院長提議,以平山先生的捐款為基礎,成立了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至今,這個基金會仍在持續不斷地支持敦煌石窟的保護與研究事業。平山先生在擔任東京藝術大學校長期間,還確定了一個項目,就是不斷地為敦煌研究院培養人才。敦煌研究院已有50多人次先后前往東京藝術大學學習深造,回來后大多成為院里的學術骨干,這個項目至今仍在進行。

       

      13305719083281931.png倪密·蓋茨與樊錦詩院長在敦煌(2012年)

       

      倪密·蓋茨是研究中國藝術的專家,她長期擔任西雅圖美術館館長,退休后到中國旅游,邂逅敦煌,就喜歡上了敦煌藝術。在不斷造訪敦煌之后,她了解到敦煌研究院有一大批學者在默默地為保護、研究敦煌石窟奉獻著才智與心血,決定要幫助敦煌研究院。她在美國成立了敦煌基金會,發起募捐活動,不斷地資助敦煌的事業。

       

      美國友人羅鷗不是敦煌學的研究者,但他在敦煌從事翻譯工作期間,與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并以他無比敬業的工作作風和襟懷坦蕩的人生態度影響著這里的人們。

       

      畫家陳湘波是嶺南派大師關山月的弟子,他多次沿著當年關山月的足跡來到敦煌,體悟敦煌藝術的精神,并通過他的努力,舉辦展覽,把敦煌藝術介紹到深圳。在多次負責敦煌藝術項目的工作中,他自己也深受敦煌藝術影響,繪畫風格發生了改變。

       

      13305719084086778.png小美術館的展覽室
      13305719083961115.png學生站在自己畫的佛像前

      敦煌的影響,當然不僅僅是在學者或畫家中,近些年隨著敦煌藝術普及讀物的出版、敦煌藝術展覽的不斷舉辦,敦煌在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在中國臺灣舉辦敦煌藝術展覽時,展覽主辦單位考慮到了對小學生的教育,希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從小學生開始。這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創舉。最初也有人擔心,因為敦煌藝術畢竟是很專業的學問,小學生未必能明白。而當作者參觀了中國臺灣為小學生辦的敦煌展覽后,就明白那些擔憂完全是沒有必要的。臺北一所小學的經驗給我們很多啟發,數年后,敦煌研究院也在常州為小學生設計了一個小型的敦煌藝術展,同時讓學者為小學生舉辦敦煌學講座,同樣取得了成功,表明了敦煌藝術有著無限的魅力,只要我們誠心去推廣,去把敦煌藝術的精神介紹出來,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學生,都會被感動的。

       

      總之,本書記錄了部分長期堅守敦煌的學者的事跡,也記錄了與敦煌密切相關的人,希望人們通過相關人物的經歷或生活片段,記住那些為敦煌石窟的保護與研究默默奉獻了一輩子的人們。同時,通過那些莫高窟以外的人們對敦煌的熱情支持,我們也會感受到敦煌這一藝術寶庫的巨大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凡是與敦煌有緣的人,對莫高窟都有一種濃濃的情懷,愈久愈濃。這便是敦煌情緣。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64號

      少妇一级aA片无码专区

        <pre id="i0qni"><strong id="i0qni"></strong></pre>
      1. <acronym id="i0qni"><label id="i0qni"><listing id="i0qni"></listing></label></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