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遞 | 《讀者》(校園版)2022年第9期
摘要:或許是終于堅持著走出了那個必須要死記硬背的階段,我不再糾結于自己的“笨”和記憶力不好。但在本期雜志的選稿階段,讀到那篇《若是能重來,我希望自己笨一點》時,我又想起了那個背乘法口訣的秋天。
如果你也是個“笨小孩”
2022年第9期
本期責編:王萌
從小我就是一個反應比較慢,記憶力也不太好的孩子。
讀書時別人能快速消化、記在腦子里的東西,對我來說卻“難于上青天”。
記得小學二年級背乘法口訣的時候,好朋友用了半個小時就能流利背下來的內容,我整整背了一個雙休日。后來連媽媽也看不下去了,總喊著讓我休息休息、換換腦子再繼續。那兩天客廳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還有自己蝸牛般的記憶速度,我到現在都記得。
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我才第一次發現自己的腦子“不太好使”。
后來,在準備學校組織的一次古詩詞背誦比賽時,我的這個發現再次得到了證實。具體來講,就是好朋友十幾分鐘能背下來的一首詩,我翻來覆去要背很久。
現在來看,產生這種鮮明對比的原因很好理解,不過是智商普通的我湊巧遇上了一個智力超群的好朋友。因為后來她幾乎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接著成為中考狀元,再往后,在北京大學完成碩博連讀。
但對當時的我來說,真的是挫敗感滿滿。單說寫暑假作業這件事,同樣都是在寫作業,她能快速寫完去看電視,我卻掉進數學的“黑洞”里再也出不來。我總是得很努力,才能勉強跟上她的腳步。
不過,正是因為那段一起成長的時光,我才得以養成時刻努力的習慣。
直到有一天,慢熱的我才突然發現,原來很多時候知識不是靠死記硬背的。又或許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一個階段要死記硬背,第二個階段靠理解記憶,接著就進入自主發揮的階段了。
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我在很多事情上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和自信,比如寫作文,在大量閱讀直至那些文字內化成自己的寫作素材之后,文章就能輕而易舉地寫出來;比如做簡答題,掌握了一些套路之后,就發現它們回答起來沒有那么難。
或許是終于堅持著走出了那個必須要死記硬背的階段,我不再糾結于自己的“笨”和記憶力不好。畢竟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如果總揪著自己不擅長的東西不放,還以此打擊自己,那真的是“永無翻身之日”了。
后來,我讀了文科,大部分知識靠理解,小部分知識靠記憶。好朋友讀了理科,更看重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尤其在讀了自己相對比較擅長的專業后,智商對一個人的影響似乎不那么大了。
但在本期雜志的選稿階段,讀到那篇《若是能重來,我希望自己笨一點》時,我又想起了那個背乘法口訣的秋天。其實我特別羨慕這篇文章的作者,他可以輕松考出好成績而不用費很大力氣,而“不那么聰明”的我,從上小學開始直到現在,幾乎沒有過輕輕松松就能學得很好的體會,只能像一只蝸牛一樣,一點一點慢慢地往前爬。但如果自己真的有機會做一個很聰明的小孩,是不是又會想變得“不那么聰明”呢?
所以,聰明有聰明的方法,“笨”有“笨”的方法,如果你也是個“笨小孩”,也許你走得比別人慢,但你一定也能走很遠。
來源 | 《讀者》(校園版)